克拉地峽運河(規劃中),位於(yu) 泰國春蓬府和拉廊府境內(nei) 的一段狹長地帶。為(wei) 馬來半島北部最狹處,寬僅(jin) 56公裏。北連中南半島,南接馬來群島,地峽以南約400公裏(北緯7度至10度之間)地段均為(wei) 泰國領土,最窄處50多公裏,最寬處約190公裏,最高點海拔75米。擬建中的“克拉運河”,全長102公裏,雙向航道,寬400米,水深達25米。
除了要不要的疑問,解決能不能的疑問則是一筆經濟賬,即出資如何回收。第一筆賬是航運。運河使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程最少縮短約1200公裏,大型油輪可節約2至5天時間,每趟航程估計可節約近30萬美元。這是最理想的算法,要進行實際推算,還需求一個更細化的模型,比方船隻噸位與運河的容量,到達巴拿馬級以上的船隻可能不走運河。此外,航運是一個物流、穩妥、船隻以及世界法規、效勞綜合性很強的係統,相互之間的影響需求思考。單純依托航運收費來回收200億美元的出資是不經濟的。

第二筆帳是區域層麵的。運河沿線規劃工業園,為工業搬運做準備;在兩頭打造自貿區,開展航運、效勞;將運河與泛亞鐵路聯動起來,貫穿中南半島。無疑,建築運河將給泰國民眾帶來很多就業機會,並且將為泰國作為東南亞海運的紐帶、中南半島的基地國家起到至關重要的效果,對於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開展具有無足輕重的效果。但如前所述,這些主意都是理想化的,泰國有沒有才能做到?跟我國又以啥機製去共享這些收益?這些疑問才是真實需求研討的出題。好像當年日本向泰國搬運汽車和電子工業一樣,今日從我國向東南亞進行工業搬運也是大趨勢,但這需求目標國安穩的國內開展環境以及詳盡的配套作業。
泰國政局動蕩風險巨大,前幾年簽訂的合同很可能因為政府的更迭而失去效力。克拉地峽運河經濟方麵不得不引起國內企業的深思。